主持人:疫情期间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互联网医疗的文件,比如《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等。请问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医疗在本次疫情期间的作用?
王航:本次疫情的特征是传染性极强,在疫情期间,如果患者聚集在一起,那么普通感冒的患者和传染源之间直接接触会导致交叉感染。其实除了武汉之外,在其他地区真正的感染人数并不多。民众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实际上还是恐慌,如果不加以去疏导、安抚恐慌的心情,同时把普通感冒和新冠肺炎相区分开来,那么普通感冒患者涌向医院,就会导致更大的问题。互联网医疗实质是提供服务,网上问诊能够避免医患双方、患者之间聚集所导致的交叉感染,缓解恐慌焦虑,这是互联网医疗在本次疫情期间最直观的功能体现。其次,疫情发展到了春节之后,社会上遇到的问题是大量医院普通门诊关闭。根据每年度国家门急诊量的统计,复诊病人占总体看病人数的比例很高,而且这些复诊病人需要定期就医,疫情导致普通门诊关闭之后,互联网线上门诊成为复诊病人唯一的就诊渠道。例如,2月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给我打电话说,本来应该春节之后就开诊的风湿免疫科接到通知需要关闭。风湿免疫又是一个长期疾病,病人断药了之后免疫力会下降,在新冠疫情期间会变成易感人群。所以科主任希望把整个科室的复诊都搬到互联网上来,其他科室只要牵扯到有复诊病人的,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解决复诊问题是互联网医疗后期发挥作用的主要功能。
从供需双方对整个行业的医疗资源配置做深层分析。首先,从供给侧来看,主要的医疗资源是医生提供。湖北省武汉市作为疾病重点发生的地区,当地医生长期在一线工作已经体力耗尽,国家卫健委组织其他地区的医生支援武汉,采用一个省份的医生支援湖北一个市的方式去解决当地医疗医生资源耗尽的问题。同时,由于武汉的医生已经工作非常繁忙,所以无法响应线上患者需求。此时,我们很快把全国的医生资源通过互联网调配起来,让其他地区的医生上线支持武汉地区的病人。在这过程中线上医生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就可以响应患者的需要,因此线上支援速度可能比线下更快。其实互联网医疗主要目前是第三方平台构成,比如“好大夫在线”、“丁香园”。这些第三方平台发挥跨医院、跨地域的特点,起到了调配全国医生资源的作用。从需求侧来看,原来患者需要去医院才能够找到医生看病,但是由互联网公司搭建的第三方平台继承了互联网企业数据开放、面向大众的特点,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触及大众。互联网公司把问诊入口设置在不同媒体上,比如:对接腾讯、百度、阿里、头条、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同时传统大型企业,比如说中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万科房地产、某些银行等也为海外员工、主要客户、小区业主等提供线上医疗咨询服务。整体上来说,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广,互联网医疗定位是随处可见、随手可及,做好公众基本服务。
做互联网医疗不要看流量
主持人:您觉得在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的业态和主要服务模式将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航:对于互联网医疗整体来说,此次线上问诊取得的最大进展是全民普及。这类似于“非典”期间电子商务企业取得的进步。当时因为“非典”的流行,广交会无法如期举行。阿里巴巴集团开始在线上普及电子商务。本次疫情期间得到发展的互联网医疗与电子商务的区别在于,一般人对电子商务有需求可以被激发出来,现在空闲时间大家习惯浏览一下购物网站。但是健康人群对于互联网医疗并没有刚性需求,没有办法通过流量激发对于医疗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做互联网医疗不要去看流量。虽然在疫情期间流量很快增长,未来这部分新增加的流量很难留下来,如果医疗流量大涨对整个社会意味着是场灾难,互联网医疗应该为每个线上就医的患者提供深度、靠谱、高品质的服务。要追求深度和质,不追求广度和量,这就是互联网医疗的业态和主要服务模式未来发展的基石。
此次公立医院参与互联网医疗,背后反映出我们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资源供给的主体,也是政府经费投入的主要对象。本次疫情迫使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去思考互联网线上诊疗,这有利于行业发展。
对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来说,虽然短期内公立医院的参与引发竞争,给第三方平台带来压力,但是长期来看,竞争压力将激发行业整合和创新模式,使行业的普及性和触及率得到显著的提高。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行业内第三方公司的份额也会相应扩大。其次,随着公立医院进入互联网医疗行业,医保系统已经公开表示支持。第三方平台要通过创新和质量提升,让患者获取到的服务价值越来越好。不断创新才是第三方平台安身立命之本。将来互联网医疗不能仅局限在健康管理范畴,这些年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新,都源自于第三方平台。以“好大夫在线”为例,最早在线上建立医生的实时数据库,及时通知医生开诊时间的变化,甚至推动了公立医院发布最新的、最及时的出诊信息;随后上线患者点评医生系统,医生开始关注自己对外界的形象展示,为医生打造个人品牌。这都是来自于市场化机制的创新,互联网医疗会把创新成果传导给公立医院,再进一步传导给社会。医疗体系的创新要紧紧围绕医生和患者两个主体才是最有价值、最迫切的。
主持人:第三方商业化的医疗机构需要盈利。现在行业内的阿里健康、平安、新三板某些上市公司等一直不能盈利。第三方商业化的医疗机构未来持续运营的希望在哪儿?
王航:中国医疗体系里,核心是医生和患者两个主体。就诊是最关键的主体场景,围绕着这个场景发生、展开的所有事情构成了医疗健康整个大行业。就诊这个环节是最值得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规则去提升效率。就诊的本质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要区分基本医疗服务和商业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有社会福利性质。在基本医疗领域,有太多利润空间不是好事。第三方医疗平台应当用最低的成本提供合适的服务,从而能够从公立医疗体系中接手一部分基本医疗服务。商业公司涉足这个领域,运营的关键点在维持公益性与成本控制。用基本医疗服务打造影响力,用商业医疗服务做增值。商业模式良性闭环目前主要考虑的是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效率、性价比。
互联网医疗与医保支付的逻辑关系
主持人:本次疫情期间,医保支付成为互联网医疗的热点问题,您是如何看待?
王航:有人认为有了医保支付政策之后,互联网医疗将会受益,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基本医疗保障资金的运用逻辑不同于商业医疗保险,国家医保资金一定是追求极致的性价比,价格要低、效率要高。特别是中国的医保已经走过了前面二三十年的粗放式经营,现在已经开始走向精细化运营。国家医保局推行的"4+7带量采购"其实就是为了把药品流通领域里边的“水分”挤掉,打击这些浪费医保资金的行为。这已经是现在的医保资金使用的主旋律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互联网医疗想去对接医保,一定要证明比传统线下面对面的医疗成本更低。武汉施行的线上医保报销流程是线上开处方,然后到线下的定点药店去取药。实际上和医保的对接点还是在线下,利用了线下定点药店完善的既有考核体系来打击骗保。
2019年8月3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主题是医保资金的合理、安全、有效使用。其中有几个关键点,线上复诊接诊不管医生级别,一律按普通门诊收费标准,医保局的目的是限制医保费用的过度使用,避免专家号滥用。所以,第三方平台还不能证明互联网医疗会更省钱、更有效率,能够帮助医保基金省钱之前,谈论医保对接还为时尚早。互联网医疗未来要沿着行业最核心的点去创新,路才会越走越宽。
主持人:您的回答让我想起来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现在很多高端的私立医院采取医保病人和非医保病人的双轨制。您觉得这样的双轨制,在互联网医疗上是否能够适用?第2个问题是,一旦互联网医疗接入了医保,它和医院实际上就不再是原来这种权责分配的关系,产生一定的竞争。很多人担心互联网平台医院会带走医生和患者,您对这样的担忧有何看法?
王航: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和运营是成熟的互联网体系,有很强大的创新能力。只服务少数高端客户,辜负了大家对互联网医疗的期望,必须要服务大众。另外,互联网平台有能力区别不同的用户需求,分别提供基本服务和更优质服务来满足医保病人服务和商业保险病人的需求。
现在基本医疗主体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第三方平台没有线下医疗机构。现实情况是许多患者需要住院、门诊、手术。从这一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和公立医院是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不存在竞争。第三方平台会对患者的科室直接做引导。通过互联网快速筛选,提高效率。不被繁琐的门诊排队等耽搁,帮助线下门诊和病房引流,客观起到了分诊作用。
公立医院是按病情所需分配的机制,而不是按意愿所需。公立医院没有办法满足每一个病人无穷无尽地对医生资源的占用。公立医疗机构中特需通道有明确限制不超过10%。但是商业化机构可以满足病人意愿所需。因此互联网医疗线上服务一方面提供高效率的基本医疗服务,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吸引医保支付;另一方面以特需型医疗服务为主。
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大有可为
主持人: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如何扩展?
王航:大健康这个方向其实是个难点,所有为了健康所倡导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难以坚持的戒律,因此健康宣传很难把健康的观念实施下去。正是因为健康很难实现,所以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有巨大的可拓展空间,必须要用各种各样创新的手段,创新的平台、创新的方式去推动。比如说健康科普这件事情,健康科普的效率非常低。我们设想原来在病房里开设的科普讲座,能不能搬到互联网上?原来用文字的方式,能不能改进更生动的视频的方式来做?上述每个领域都会有无穷无尽的命题。
健康筛查也属于大健康的范畴,本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发挥的作用是免费线上义诊,筛查出了很多医疗问题。健康筛查是徘徊在医疗和健康之间的边缘地带。第三方平台可以动态调配闲置医疗资源用义诊等形式做健康筛查。长期来看,健康筛查本身必然走免费路线,如何调动医生积极性还需要探讨。另外,基层医生的医疗能力不足,是问题也是机会。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运行模式有机会解决现有问题,如人工智能、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线上团队搭配等。
关于互联网医疗与商业保险的联动,商业医疗保险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领域,很多罕见病、癌症、血液类疾病的关键药物,现在还不能通过基本医保报销。商业医疗保险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大有可为,应该号召基本医保在互联网医疗中将非必需诊疗的空间让给商保。
对于未来全行业的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规范,越是整个行业高歌猛进的时候,越应该思考风险。目前虽然流量快速增长,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现在风险前所未有的大。其次,用好新技术的核心目的是降成本,提高效率。最后,体现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是融入医疗体系,应该和公立医院从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支付方式上,先尝试对接商业保险,不能急于要求引入医保支付。目前“好大夫在线”网站不着急拓展业务,而是做好规范和质量,同时呼吁全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如此。
对行业的倡议是调动好医生的积极性。第三方平台没有自己的医生,只是顺应了医生贡献愿意提供了通道而已。如何调动医生积极性是一个新命题,医生有动力、有能力提供更多的非基本医疗服务,只是目前还缺乏通道。互联网医疗作为民营医疗体系,应该能够调动更多医生提供更丰富的医疗服务。
对社会的倡议是让互联网医疗替代民营医院提供非必须医疗服务。第三方线上平台本质是互联网企业,具有少数、寡头、聚集效应从而达成高效率。线下民营医疗机构泛滥的现状在线上并不会出现,所以对监管层而言比起民营医院容易管理。互联网线上医疗是利用社会的优质闲置资源,应该倡导这方面的发展。
对政府的倡议是将互联网医疗融入现有医疗体系。疫情期间第三方平台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没有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体系。国家没有让第三方医疗平台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第三方平台开出的药方送不进武汉城,这是疫情初期的一个失误。建议把市场化的社会力量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考虑范围之内,以推进社会治理。
采访:王逸林
编辑:王恺宏
声明:文章为上海交大健康长三角研究院“互联网医疗”系列专访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敬请联系授权。